歡迎來到伟德 官网!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學生工作 >> 心理健康 >> 正文

5400萬抑郁症患者最全的自救手冊

日期:2021年11月04日 點擊:[]  作者: 來源: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估計,全球有逾3億人罹患抑郁症,約占全球人口的4.3%,其中中國有5400萬患者,相當于100個人裡至少有3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的發病率及自殺率也居高不下。

相比于其他慢性疾病,抑郁症的就診率和治療率均處于較低水平,隻有不到10%的确診為抑郁症的患者會接受抗抑郁治療或服用藥物那麼接受心理治療的可能就少之又少了,這也導緻抑郁症患者錯過最佳療愈時期,後續治療陷入被動。

長期的情緒障礙很容易影響自身健康和人際關系,這會加重抑郁症的治療難度,或者引發更多情緒心理障礙。

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抑郁症,抑郁症到底應該怎麼處理呢?

抑郁症臨床表現

抑郁核心症狀中的“抑郁心境”指的是長期的、持久的、穩定的抑郁感受。它不是因為某件具體事情導緻的短暫應激反應,也不是一天或者幾天的抑郁心情。

這裡細化抑郁症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六點:

1、興趣減退甚至喪失

2、對前途悲觀失望

3、無助感

4、感到精神疲憊

5、自我評價下降

6、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沒有意義

如果符合上述核心症狀至少2條,細化抑郁表現2條(持續發作至少2周),請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我們為什麼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不是某一個因素單獨導緻,而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導緻。當下主要從社會、心理、心理三個層面理解抑郁症。

· 生理成因

我們暫時不能完全确定是什麼導緻抑郁症,當前的主流觀點中認為抑郁是大腦中腦神經遞質和并存于腦和脊髓内的物質不平衡導緻的

還有研究發現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是兩種在大腦中的神經遞質,似乎與抑郁症的症狀有關。

腦電圖上的認識:心理學博士徐華春發現,抑郁易感群體的大腦左前額神經活動性的相對不足,腦電水平上表現出對目标的察覺與确認困難

§ 心理成因

每個人受到外界事件的影響都不同。有些人的思維模式決定他或她将如何體驗生活,也可能會影響他們是否會患抑郁。

我們思考和看世界的方式往往在孩提時代形成。比方說,嚴厲的教育方式及負面評論會影響一個人如何看待世界,而這恰恰是一個人是否會抑郁的重要條件。

因此,對待同一種事物不同的認知态度是影響人是否會抑郁的一個重要因素。性格也是影響人是否會抑郁的另一重要原因,抑郁易感群體具備如下性格特點:追求完美,好勝;過于敏感,别人無意中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語,肢體語言,會讓他們反複揣測,并且往往從負面的方面考慮,最後解釋成威脅和敵意,然後越想越煩惱、生氣、恐懼。這些性格特點,容易讓自己産生單向負面思維,傾向把小挫折災難化。這種狀态又加強自我懷疑,造成惡性循環,感到抑郁和挫敗。

這裡說到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童年創傷,它也是導緻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G Katharina等人對幼年經曆過創傷事件的成年小鼠進行研究,發現在經曆創傷事件之後,小鼠行為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對開闊空間和強光的反感,并且出現類似抑郁症的行為,還能通過精子傳遞到小鼠的下一代,盡管這些後代并沒有親身經曆任何創傷事件。這個研究相對驗證了弗洛伊德的理念。從這個角度看,心理創傷也可以是易感人格的成分之一。

這些負面早年體驗會讓你一點點的産生自我攻擊的防禦模式,那麼什麼是心理防禦呢?就是我們在感到受傷又想不到解決方法的時候,潛意識裡會用各種方式來保護自己。舉個例子,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個就是“投射”的心理機制起作用。明明是自己内心的東西,卻把它投射到外界當中,以為所有人都和自己是一樣的。

患有抑郁症的人多是自我攻擊型的人。一些負面體驗無法通過合理的悲傷和憤怒表達出去,所以隻能轉而朝向自己。可能很多人在兒時都經曆過這樣的體驗,我們明明受到委屈,家長卻告訴我們:“你不能哭,要堅強”。這樣的思想根植于自己潛意識中,就會慢慢成為自我攻擊型人格。他們一個核心信念就是“什麼都是我的錯,我需要為此負責”。

§ 社會文化因素

1.社會變遷:

社會變遷會反映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宗教,生活習俗,文化,語言等。如城市化的進程導緻經濟收入與負擔失衡,獨生子女導緻家庭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心理落差無法短時間内适應。

2.社會壓力:

社會壓力的壓力源有很多方面,經濟,家庭,精神,職場,生活,情感等,都可能導緻現代人們的心理、精神疾病愈發普遍。

3.社會支持系統:

除了家庭成員之外的親戚、朋友等社會網絡。

這裡需要強調一個中國獨特的社會成因:中國人好面子的文化——在意外界的評價,甯可自身受苦都要保留臉面,委屈自己以換取大局的和諧。不面對自己的真實情感,傾向做表面文章,生活非常沉重,長期隐藏内心得不到發洩的抑郁情緒等等。不良關系和不良文化都會以生活習慣的方式存在和傳承,産生大量的不良情緒和不良認知。

重男輕女和香火傳承文化在某些地區特别突出,尤其是在很多農村,生了男孩不僅僅是有面子,能傳承香火,還能得到村裡分配土地,生了女孩就沒有土地分配,這還牽涉到了現實利益。若沒生男孩,婆媳關系也直接受影響,并還可能遭到“無後不孝”的譴責。中國典型的不良文化在孝道文化、香火傳承文化、婆媳文化、教育文化、職場競争文化等方面都有明顯表現。

抑郁症究竟有多痛苦?

曾經看過李蘭妮一本書《曠野無人》,這本書是她自己在與抑郁症鬥争了5年,期間幾敗幾戰,幾度停頓,幾度重拾寫作,終于完成的關于抑郁症抗争的記錄。

這本書的名稱當時就讓我特别震撼,因為這四個字準确地描繪出一個抑郁症病人的内心世界:你常常感覺周邊空無一人,隻有内心的痛苦充斥自己體内。即便你身居鬧市,可是因為抑郁症你還是會感覺自己孤獨無助。在這個過程中哪怕你親友俱全,可你依舊感覺處于曠野無人之境。

抑郁症像一張無形的網,從一個點慢慢延伸直到吞噬患者的身體知覺以及全部精神世界。

最開始是患者的睡眠意識。從深度睡眠将患者拉回來,患者出現想睡而不能睡的狀态。将近一半以上的患者出現頑固性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的症狀有入睡困難、早醒、睡眠節奏混亂、睡眠淺等。

與此同時,還伴随其它“肉體”的折磨,食欲遞減、體重下降、便秘、乏力、不修邊幅等症狀,甚至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自殘的現象。

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抑郁症患者的精神世界出現不良反應。很多抑郁症患者說自己很難受、很痛苦,但具體哪兒痛苦、哪個部位難受,患者又說不出來。這種現象在外人看來是“裝”,但抑郁症患者卻能真真實實的感受到這種疼痛。

抑郁症該怎麼治療?

§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日本有個心理療法叫“森田療法”, 作者自己早年曾患有嚴重神經症,但是通過一些巧合事件走出了這個漩渦。

他主張的一個思想就是不問症狀的接納它,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首先他認為神經症患者平時太敏感,對待症狀往往過分關注。而過分關注會放大症狀對我們的影響,從而加重自己的痛苦體驗,所以森田博士主張對症狀更多的要學會開放心态,盡量和症狀共存這樣的話自己慢慢就可以真正的接納症狀,症狀對你的影響也不會過分強烈了。


§ 藥物治療

上述提到了抑郁症成因中有一條很重要的生理因素,也就是腦神經遞質。所以藥物治療尤其關鍵。

大腦的神經遞質最主要的是三種:5-HT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

5-HT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去甲腎上腺素提供生命動力;多巴胺傳遞快樂。

研究發現,這三種物質的分泌紊亂會導緻我們的情緒發生障礙,會導緻抑郁、焦慮、強迫、雙相障礙等精神疾病的發生。

所以目前大多數抗抑郁藥物都是根據這一理論研發的。比如選擇性5-羟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ls)5-羟色胺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ls)用于抑制神經元對相應神經遞質的再攝取,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ls)則用于減緩這些神經遞質的分解,從而增加這些神經遞質在突觸間隙的濃度。

§ 運動

運動對于康複的意義,無論怎麼強調都不過分。運動的功效不僅僅是強身健體,其本身就是治療運動到一定程度,大腦會産生一種叫做“内啡肽”的化學物質,近似于神經遞質。通過運動來治療抑郁,不僅僅是勵志,而确實有着生物學的依據。

抑郁症康複後複發怎麼辦?

當你了解了抑郁症,也可能經曆過抑郁症的摧殘,終于走向了康複。可是擺在你面前還有一個複發問題。

抑郁症具有明顯的複發傾向,在首次抑郁确診後,有約半數以上的患者會在未來5内再次複發,未經過系統治療的患者複發比例高達75-80%

1/3的患者甚至在第一年複發,複發頻率會越來越頻繁,每次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未經治療的抑郁發作病程一般持續6-13個月,通過藥物治療可将病程縮短到3個月左右。

為了延緩、防止複發,接受科學的周期治療十分必要。首次抑郁發作治愈後,繼續預防用藥至少6個月;第二次發作痊愈後預防用藥1;第三次發作後,建議用藥鞏固2-3年;第四次發作時,應該考慮終身服藥預防複發。

結語:抑郁症作為當下心理問題的最普遍的現象的确需要我們多加重視,抑郁症或許不會緻命,可是卻會讓我們的生活質量大大降低。

這裡我給大家一個很好的建議:抑郁症沒來之前,注重内心成長建設;抑郁症來了,我們也别怕它,積極治療,勇敢面對;抑郁症走了,我們更加要勇敢面對生活,多多重視身心健康防止複發!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澤西大街79号
郵編:030024 電話:0351-6010031
郵箱:tyut_dlxy@163.com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