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什麼是“精神障礙”,有同學會問,一個普通人要怎麼判斷自己或他人是否有精神障礙呢?有一些小的技巧可以幫助大家進行精神異常的初步判斷。通常從行為、情緒、認知、生理表現四個方面進行。
01行為
行為是人們表現出的各種舉止、反應,是判斷是否有心理疾病最為直觀和有效的判斷指标。可以通過以下行為來初步判斷某人是不是精神異常:
(1)當事人能否保持正常的學習、生活能力?
(2)當事人的行為活動是否與其身份相符?
(3)當事人是否表現出他人難以理解的言行舉止?
(4)當事人的行為活動是否明顯地減少或增多?
(5)當事人是否保持與周圍人群的正常溝通?
(6)當事人是否表現出自殺意向、行為或制訂自殺計劃?
(7)當事人是否有威脅周圍人群和環境的意向和行為?
02情緒
情緒是人的各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綜合的心理和生理狀态,是對外界刺激所産生的心理反應,以及附帶的生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情緒是個人的主觀體驗和感受。在情緒支配下,個體會産生各種行為,情緒本身也會影響到認知。可以通過情緒來初步判斷是否精神異常:
(1)總體情緒感受如何?
(2)當事人的情緒反應是否和環境、誘因匹配?
(3)當事人是否存在消極情緒(憂傷、憤怒、焦慮等)?
(4)當事人的情緒是否穩定,是否存在波動,波動程度如何?
(5)當事人的情緒是否受其本人的控制,是否有失控的傾向?
(6)當事人是否存在情感解體或混亂的表現?
03認知
認知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即對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潛在危機評估過程中的認知,指的是人的總體思維能力(分析能力、記憶力、注意力等)和個體對問題以及個人的看法。可以通過以下行為來初步判斷是否精神異常:
(1)當事人對面臨問題的解釋如何,是否符合實際?
(2)當事人是否能夠有效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3)當事人的注意力水平如何,是否能夠保持必要的注意力?
(4)當事人的記憶力水平如何,是否存在長期、短期記憶的損害?
(5)當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如何,是否存在思維混亂的現象?
(6)當事人的認知範圍是否發生變化,是否過于狹窄?
(7)當事人的自我認知如何,是否存在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等現象?
(8)當事人是否存在強迫性思維等異常思維表現?
04生理表現
生理表現是指一些和心理問題相關聯的,可以觀察到的生理層面的表現。生理層面的判斷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1)當事人的睡眠狀況如何,是否有入睡困難、睡眠質量不高、早醒(與抑郁症相關)等症狀?當事人的飲食狀況如何,是否存在厭食、拒食、過度飲食、暴飲暴食等?
(2)當事人是否存在物質依賴表現,如吸煙、酗酒,或者借助其他物品來消磨意志等?
(3)當事人是否有身體不适等感受,如是否抱怨自己身體感覺不好,或其他症狀等?
(4)當事人的總體生活節奏是否有明顯改變?
這隻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初步判斷的依據,并非因此而下定論,如果你或者他人有上面的異常情況存在,持續時間比較長(超過兩周),應該考慮求助專業幫助,比如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疾病專科醫生。通常情況下,如果這些異常情況持續時間比較短,如幾天、一周的時間,如果恢複正常,一般不用太在意,如果持續兩周以上,則需要引起關注和尋求心理幫助。
我們都很熟悉,提到生理上的感冒,我們知道可以分為細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那麼提起精神障礙,又包括哪些類别呢?對于精神科醫生來說,有着一套嚴格的診斷系統,可以幫助區分不同類型的精神障礙,從而對症下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精神障礙包括:抑郁症,焦慮症,強迫症,社交恐懼,遊戲障礙和進食障礙。
通過上面介紹的這些技巧,相信大家對于精神異常已經可以進行初步的判斷。就像我們經常患的感冒一樣,精神異常其實是一場“精神感冒”,所以大家不必太過憂慮。在之後的内容中,我們也會詳細介紹常見的精神障礙及其應對措施,希望大家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