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與新發展理念,推動我國綠色發展邁上新台階,10月22日至25日,由我校參與主辦的第五屆IEEE能源互聯網與能源系統集成國際會議在太原召開。來自國内外高校、科研機構、電氣與能源裝備制造企業的1000餘名專家、代表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加了這場學術盛會,同時在線觀看人數達萬人。
此次會議由IEEE電力與能源協會、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我校和清華大學共同主辦,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IEEE電力與能源學會(中國)、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山西省電工技術學會和中國自動化學會聯合承辦。會議以“碳中和與能源互聯網”為主題,重點關注中國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目标下能源電力轉型理論、路徑及應用示範和實踐,促進構建廣泛互聯、智能互動、靈活柔性、安全可控的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10月23日上午舉行的大會開幕式上,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國際電工委員會主席、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我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主持行政工作)孫宏斌,國際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協會候任主席Saifur Rahman,國際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協會電力與能源分會主席卞建華分别緻辭。我校副校長肖連團出席。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林銘山主持開幕式。
舒印彪在緻辭中說,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艱巨的挑戰,也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能源行業是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領域,實現“雙碳”目标,要統籌發展和安全,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眼前和中長期之間的關系,堅持先立後破,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清潔化、電氣化、數字化、标準化的“四化”為路徑。能源互聯網是電力系統發展的高級形态,作為綠色發展的引領和能源低碳轉型的樞紐平台,要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運用數字技術提升電力系統的智能互動水平和韌性彈性,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基礎理論創新,推進低碳技術創新。他表示,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将進一步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組織能源電力領域廣大科技工作者,圍繞重點問題展開學術交流、技術創新,成為科技創新創造的重要力量,為實現綠色發展、共創人類美好未來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孫宏斌代表我校向莅臨大會的院士、專家、學者表示誠摯的歡迎,向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表示衷心的感謝。他熱情洋溢地向來賓介紹了山西的曆史文化和精神特質,同時介紹了伟德 官网的基本情況。他表示,山西是能源革命的綜合試點省,也是面對“雙碳”目标最具挑戰的省份之一。作為國家首批“雙一流”重點建設高校,伟德 官网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山西經濟轉型發展,主動對接國家“雙碳”戰略,在山西争當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的生動實踐中走出了一條具有太原理工特色的發展新路,各項事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正朝着綜合性、研究型、高水平一流大學目标奮勇前行。此次大會召開選址山西太原,由伟德 官网主辦,具有特殊的意義。希望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大家共同加快推動能源革命轉型,努力探索實現“雙碳”目标的路徑。
國際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協會候任主席Saifur Rahman,國際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協會電力與能源分會主席卞建華分别緻辭,闡述了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的重要意義,并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電網公司一級顧問郭劍波,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電網公司高級顧問、中國科協常委陳維江,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趙天壽分别主持三場大會特邀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周孝信,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節能中心主任江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與岩土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陳祖煜,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名譽院長李立浧,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核能院院士、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組織GIF-LFR中方首席代表吳宜燦,及國際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協會電力與能源分會候任主席、Quanta Technology公司副總裁Shay Bahramirad等國内外專家,圍繞雙碳目标下能源電力系統發展前景和關鍵技術、能源電力綠色發展、輸配電解決方案、核能與核安全、電力系統新能源消納等相關領域做了特邀主旨報告,為在場專家學者、代表分享學術成果。中國智能電網技術與設備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電機工程學會(CSEE)會士、CIGRE D2中國委員會秘書長劉建明預發布了《新型電力系統技術研究報告》。
此次會議共征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論文1122篇,經300多名教授、行業專家嚴格評審,錄用845篇論文,并評選出30篇優秀論文和30篇學生優秀論文。會議共征集了24個技術論壇,17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電網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研讨會,組織了70個論文宣講會場和5場海報交流活動,涵蓋能源電氣領域的前沿學術動态。會議進行的高水平學術交流與研讨,将進一步促進我國電氣與能源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工作,為推動我國電氣與能源科技高質量發展、實現“雙碳目标”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