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衆多研究者中,有這樣一位大學教授,他兩次參加南極考察,一次參加北極考察,憑借自主研發的檢測設備為深入研究南北極環境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他被譽為“山西極地考察第一人”,他是伟德 官网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窦銀科。
https://v.qq.com/x/page/y0519vl8mcy.html
“山西極地考察第一人”
2003年,窦銀科跟随導師秦建敏教授從事極地/海洋冰雪自動化監測儀器的研究工作,2004年,他惜别9個月大的兒子,首次踏上南極之旅。520天的南極科考,1000多小時在冰天雪地裡作業,極晝極夜的折磨、風雪、嚴寒、孤獨、思念和随時可能遇到的生命危險不僅沒有讓他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他投身國家極地考察事業的決心。
面對國内儀器在南極出現的問題,2006年4月回國後的窦銀科一頭紮入極地海冰自動化測量的新方法研究中。經過四年的潛心努力,2010年博士畢業時,他終于研究出了“電容感應式海冰厚度傳感器及其系統”。2011年11月,他再次帶上課題組研發的設備踏上南極,并且應用成功。
黨建品牌——“極地驿站”
在投身國家極地考察事業的過程中,窦銀科始終不忘自己共産黨員的身份,始終以黨員的标準嚴格要求自己。在南極考察期間,他用實際行動诠釋了黨員的先鋒作用,當雪地車在冰裂縫上運輸貨物時,當雪鷹号直升飛機墜落南極時,當卸貨小艇在南極海灘擱淺時,窦銀科都第一個挺身而出。作為電傳黨支部的“雙帶頭人”,窦銀科創建了“極地驿站”黨建品牌,先後發展多名黨員投身極地科考事業,在校大學生、兄弟院校等多次參觀、訪問驿站。為讓更多的人了解極地、投身科考事業,驿站的黨員同志先後組織了20餘次宣講活動,宣傳他們在極地科考期間的“愛國、求實、拼搏、創新”的南極精神。
面對中國極地考察大軍的激烈競争,面對國内頂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窦銀科和他的課題組憑借對國家科考事業的熱愛,憑借自身愛崗敬業的精神,使伟德 官网這樣的内陸高校跻身于極地海洋領域。
由其自主研發的“北極海冰物質平衡浮标”在中國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北極考察中先後投放30多套;“南極冰蓋冰雪綜合監測站及遠程監測系統” 在中國第30次、32次、33次南極考察中投放20多套,為我國極地考察節約了近2000萬元的設備資金。特别是由窦銀科和他的團隊開發的監測系統,不但性能可靠,且成本僅為進口設備的五分之一,為我國自主開發的冰物質平衡浮标在北極大面積投放奠定了重要基礎。監測設備獲取的第一手數據資料為我國科學家深入研究南北極環境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人才培養 代代傳承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窦銀科始終心系祖國極地考察事業發展,在潛心研究的同時,努力培養後續人才,他多次深入高校、基層宣講南極知識,使更多的人關注國家極地考察事業的發展。2013年11月,窦銀科的研究生袁凱琪成為山西省首位赴南極科考高校學生。2014年7月,研究生劉磊參加成為山西省首位赴北極科考的高校學生。2015年11,研究生潘曜參加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成為山西首位登上南極最高點昆侖站的學子。2016年,博士生左廣宇再次接過極地考察的接力棒。
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窦銀科的事迹和科研成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先後獲得“中國極地考察先進工作者”、山西省十大傑出青年、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2012“感動山西”十大人物、2006山西十大新聞人物等多項榮譽稱号,他和他的團隊事迹多次被中央電視台、新華社、新浪網、人民網、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報道。
夢想永無止境,信念永不放棄。14年來,窦銀科從最初的學徒成長為該團隊的領頭人,兩次的南極考察,一次的北極考察,這不僅僅是人生的重要經曆,更是為祖國科考事業奉獻的拳拳之心。作為我國極地考察隊伍中的一支堅強力量,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窦銀科帶領的極地監測設備研究團隊必将為祖國的極地考察事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